【第二次科技革命名词解释】第二次科技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是指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和钢铁冶炼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这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化和机械化的新阶段。
一、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70年至1945年间,主要发生于欧美国家。与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力的应用,同时伴随着化学工业、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等方面的进步。这一时期的重要发明包括电报、电话、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发展。
此外,科学理论的进步也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基础,如电磁学、热力学、原子结构理论等。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工厂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分工更加精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劳工问题等新的社会挑战。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时间范围 | 1870年左右至1945年 |
主要特征 | 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钢铁冶炼、交通运输技术的突破 |
核心技术 | 电力系统、电报、电话、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化学合成技术 |
代表国家 |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 |
主要影响领域 |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通信、能源、城市建设 |
社会变化 | 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结构变化、消费水平提高、全球化趋势增强 |
科学基础 | 电磁学、热力学、原子理论、化学反应原理 |
主要人物 | 爱迪生、特斯拉、福特、莱特兄弟、门捷列夫等 |
历史意义 | 推动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础 |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对比可以看出,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人类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为后续的信息技术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