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惶诚恐名词解释】一、
“诚惶诚恐”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人在面对某种重要场合或权威人物时所表现出的极度紧张、敬畏和不安的情绪状态。该成语源自古代文言文献,最初用于描述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与恐惧,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
“诚”表示确实、实在;“惶”指惶恐、害怕;“恐”是恐惧、担心。合起来,“诚惶诚恐”意为“真的感到非常害怕和不安”。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也可以用于书面语中表达谦逊和尊重的态度。
在现代使用中,这一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带有一定的庄重感和礼貌性。但有时也被用作调侃或夸张的语气,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二、表格形式展示
词语 | 诚惶诚恐 |
拼音 | chéng huáng chěng kǒng |
出处 | 古代文言文献(如《后汉书》等) |
含义 | 表示因敬畏、紧张而感到非常害怕和不安的情绪状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也可用于口语中 |
近义词 | 惶恐不安、战战兢兢、忐忑不安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
用例 | “他面对领导时,诚惶诚恐,不敢多言。” “她接到录取通知时,诚惶诚恐,不知如何是好。” |
使用频率 | 中等偏高,常见于正式写作或演讲中 |
文化背景 | 起源于古代官场礼仪,体现儒家文化中的尊卑观念 |
三、结语
“诚惶诚恐”作为汉语中的经典成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其独特的表达功能。无论是用于正式场合还是日常交流,理解其准确含义和适用情境,有助于更得体地运用这一语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