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的两种形式】期望理论是由维克多·弗鲁姆(Victor Vroom)在1964年提出的,是一种关于个体动机和行为选择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取决于他们对结果的期望、对结果价值的评估以及对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认知。根据理论的核心内容,期望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工具性期望和效价期望。
一、
1. 工具性期望(Instrumentality Expectation)
工具性期望指的是个体对某种行为能够带来特定结果的信念。换句话说,个体相信如果自己采取某个行动,就会获得某种结果。这种期望强调的是“行为—结果”的因果关系。例如,员工可能认为如果自己努力工作,就会获得晋升或加薪。
2. 效价期望(Valence Expectation)
效价期望是指个体对某一结果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个体对该结果是否具有吸引力或是否有意义的主观评价。如果一个结果对个体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其效价就高;反之则低。例如,对于一个重视家庭的人来说,升职带来的收入增长可能不如陪伴家人来得重要。
这两种期望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动机水平。只有当个体既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带来预期的结果(工具性期望),又认为这个结果对自己有价值(效价期望),才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去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表格对比
维度 | 工具性期望 | 效价期望 |
定义 | 个体对某种行为会导致特定结果的信念 | 个体对某一结果的价值判断 |
核心问题 | “我这样做会得到什么?” | “我想要这个结果吗?” |
关注点 |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 结果对个体的重要性 |
影响因素 | 组织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反馈系统等 | 个人价值观、需求层次、文化背景等 |
举例 | 员工认为努力工作会带来升职 | 员工认为升职带来的薪资提升很重要 |
作用 |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付出努力 |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为结果而努力 |
通过理解这两种期望,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设计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对行为与结果的认知,增强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激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