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请君入瓮解释】成语“请君入瓮”出自唐代《资治通鉴·唐纪》,原意是请对方进入自己设下的陷阱,后来用来比喻用对方的手段来对付对方,或者让对方陷入自己设置的圈套中。这个成语常用于讽刺那些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
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与相关资料总结:
一、成语详解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请君入瓮 |
拼音 | qǐng jūn rù wèng |
出处 | 《资治通鉴·唐纪》:“今欲取之,当先为己,使彼知之,然后以计取之。” |
释义 | 原指请对方进入自己设下的陷阱,后引申为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或让对方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
用法 |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讽刺、批评或自嘲。 |
近义词 | 自食其果、自作自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反义词 | 知错就改、自我反省、宽宏大量 |
例句 | 他本想陷害别人,结果却被别人反将一军,真是请君入瓮。 |
二、成语来源故事
“请君入瓮”最早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唐朝时期,酷吏周兴犯了罪,被武则天下令逮捕。审讯官来俊臣请周兴吃饭,饭后问周兴:“您擅长用刑,不知如何对待囚犯?”周兴得意地说:“我有办法,把人放在大瓮里,用炭火烤,自然会招供。”来俊臣说:“那我们现在就请你进瓮吧。”于是,周兴被关进了他自己设计的刑具中,最终认罪。这就是“请君入瓮”的典故。
三、使用场景与意义
1. 讽刺他人:用于指出某人自以为聪明,却反被对方所制。
2. 自我反思:也可用于自嘲,表示自己因不当行为而陷入困境。
3. 策略运用:在谈判、斗争中,有时也用来形容以对方的方式反击对方。
四、总结
“请君入瓮”是一个富有智慧和讽刺意味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人的机智,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它提醒人们做事要谨慎,不要轻易设下陷阱,否则可能反被其所困。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些行为的不满或调侃。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一成语,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