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商有什么典故】“参商”一词在中文中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难以相见、彼此分离的状态。它源于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后来被引申为兄弟或朋友之间的疏离关系。以下是对“参商”典故的总结和相关资料。
一、参商的来源
“参”与“商”是古代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宿:
- 参宿:位于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属西方之神,象征战争与凶煞。
- 商宿:又称“心宿”,位于东方青龙七宿之一,主火,象征光明与温暖。
由于“参”与“商”在天空中分处东西两方,永远无法同时出现在同一片天空中,因此古人用它们来比喻两人相隔遥远、无法相见的状态。
二、参商的典故
1. 《诗经·小雅·棠棣》
诗中提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虽未直接提到“参商”,但其表达的兄弟情谊与后世“参商”的意象有相通之处。
2. 《论语·子罕》
孔子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没有“参商”一词,但这种理念与“参商”所表达的志趣不合、难以共处的思想相近。
3. 《史记·司马迁列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未直接提及“参商”,但其中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也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命运如“参商”般难以相聚。
4.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句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未直接使用“参商”,但表达了思念之情,与“参商”所含的分离之意相似。
三、参商的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参商”多用于比喻:
- 兄弟姐妹因故分离;
- 朋友因距离或误会而疏远;
- 情感上难以接近、无法沟通。
四、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参”与“商”原为星宿名,后引申为难以相见、彼此分离的状态。 |
起源 | 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分别位于东西方向,永不相见。 |
典故出处 | 《诗经》《论语》《史记》等古籍中虽未直接使用“参商”,但有类似意境。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亲人、朋友因距离或误解而无法相聚。 |
文化意义 | 表达了古人对人际关系、命运与时间的深刻思考。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参商”不仅是一个天文术语,更是一种文化意象,承载着古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