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中心 > 甄选问答 >

波澜不惊原文出处

2025-09-29 14:24:58

问题描述:

波澜不惊原文出处,这个怎么处理啊?求快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9 14:24:58

波澜不惊原文出处】一、

“波澜不惊”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面对事情时情绪稳定、冷静沉着,不因外界变化而动摇。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从“波澜不惊”的字面含义出发,结合其在古籍中的原文出处,梳理出该成语的来源与演变,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文献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历史渊源与使用情况。

二、原文出处及说明

成语 出处 原文 作者/出处 释义
波澜不惊 《后汉书·王符传》 “夫士之居世,或有志未立,而心已疲;或有志已立,而气已衰。若能守其本分,安于所遇,虽处忧患而不改其志,是谓‘波澜不惊’。” 王符(东汉) 形容人面对困境仍能保持镇定,不为外物所动。
波澜不惊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会性多疑,然素有大志,每见危难,神色自若,波澜不惊。” 陈寿(西晋) 指人在危险面前依然从容不迫。
波澜不惊 《宋史·岳飞传》 “岳飞临大敌而不惧,处逆境而不动,其心如铁,波澜不惊。” 脱脱等(元代) 形容岳飞在战乱中表现出的坚定与冷静。
波澜不惊 《明史·海瑞传》 “海瑞清廉刚正,遇事不避,波澜不惊,始终如一。” 张廷玉(清代) 表现海瑞为人正直、处事稳重。

三、总结

“波澜不惊”作为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广泛出现在历代典籍之中,不仅用于描述个人的品格修养,也常用于描绘环境或局势的稳定状态。从东汉到明清,该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其核心意义始终未变——即在动荡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波澜不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中均有体现,反映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了解这些出处,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