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赏析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与其弟弟共叔段之间的权力斗争。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蕴含深刻的道德与政治思想,是研究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文本。
一、原文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述了郑庄公在母亲武姜的请求下,对弟弟共叔段的宽容与忍让,最终导致共叔段叛乱,郑庄公不得不出兵讨伐,并在鄢地击败共叔段的故事。
二、原文翻译
原文:
>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不许,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其图之。”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翻译:
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起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女子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倒着生的,吓到了武姜,因此给他取名为“寤生”,从此就讨厌他。武姜宠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但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即位后,武姜请求把制地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一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我都可以给你。”于是武姜又请求把京地封给共叔段,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劝谏说:“都城超过一百丈,是国家的祸患。先王规定不能这样做,现在京地不符合制度,您应该考虑一下。”庄公说:“武姜想要,怎么能避免祸患呢?”祭仲回答:“武姜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安排他,不要让他势力扩大,否则难以控制。蔓草尚且难以铲除,何况是君主的宠弟呢?”庄公说:“做多了不义的事,必定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看吧。”
三、与赏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隐公元年》 |
作者 | 左丘明(据传) |
主题 | 权力斗争、亲情与责任、道德与政治 |
人物 | 郑庄公、共叔段、武姜、祭仲 |
核心事件 | 郑庄公容忍共叔段扩张势力,最终将其击败 |
寓意 | 贪欲无度终将招致失败;仁慈不应成为软弱 |
语言风格 | 简洁凝练,叙事清晰,富有哲理 |
历史意义 | 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间的复杂关系与政治智慧 |
四、赏析要点
1. 权谋与仁德的平衡
郑庄公表面上对弟弟宽厚,实则是在观察与等待,最终以果断手段平定叛乱,体现了儒家“仁政”与“权术”的结合。
2. 母子之情与政治利益的冲突
武姜偏爱次子,甚至不惜干预朝政,反映出亲情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3. 预言式的警示
祭仲提出的“蔓草难除”警告,预示了共叔段的结局,展现了古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4. 语言艺术
文章虽短,但结构紧凑,言简意赅,极具文学感染力。
五、结语
《郑伯克段于鄢》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政治寓言。它通过一个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揭示了人性、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