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是指谁】“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句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一场行动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还失去了重要的东西,甚至遭受了更大的损失。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具有鲜明的戏剧性和历史背景。
一、典故来源总结
“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对抗曹操的故事。当时,为了联合东吴对抗曹操,诸葛亮设计了一出“假婚计”,让刘备假装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成亲,以达到巩固联盟的目的。然而,这一计划最终失败,刘备虽然娶到了孙尚香,但并未成功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反而在撤退过程中损失惨重,不仅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还失去了部分兵力和重要将领。
因此,“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初指的是刘备在此次事件中的失败。
二、相关人物与事件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三国演义》 |
典故主角 | 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 |
故事背景 | 三国时期,刘备与东吴联合抗曹 |
主要情节 | 刘备假意与孙尚香成亲,意图稳固联盟,结果计划失败 |
结果 | 刘备虽得美人,却损失兵力,未达战略目的 |
成语含义 | 指做事不成功,反而造成更大损失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因小失大或计划失败的情况 |
三、总结
“赔了夫人又折兵”并非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描述一种策略失败后的后果。虽然表面上是刘备得到了“夫人”(孙尚香),但实际上他并未实现真正的战略目标,反而在撤退时损失了兵力和资源,因此被后人称为“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三国时期的复杂政治斗争,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策略与执行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现代,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来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避免因一时的表面成功而忽视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