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的典故】“杜鹃啼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典故,常用来表达悲痛、哀怨或对故土的思念。这一典故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与蜀地(今四川)的神话和历史密切相关。
一、典故来源
“杜鹃啼血”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虽然这段话并未直接提到“杜鹃”,但后世文人将其与“杜鹃”的意象结合,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杜鹃啼血”的故事则多与古蜀国的传说相关。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又称望帝),因禅让帝位给臣子,退隐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每逢春日便啼叫不止,声音凄厉,甚至口中滴血,象征着无尽的哀思与悔恨。
二、文化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杜鹃啼血”常被用来:
- 表达深切的哀伤与忧愁
- 象征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反映对国家、故乡的深情厚谊
许多诗人如李商隐、白居易、陆游等都曾用“杜鹃啼血”来抒发情感。
三、常见诗词引用
诗人 | 诗句 | 出处 |
李商隐 | “望帝春心托杜鹃” | 《锦瑟》 |
白居易 | “杜鹃啼血猿哀鸣” | 《琵琶行》 |
陆游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书愤》 |
杜甫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琵琶行》 |
四、总结
“杜鹃啼血”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自然现象,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深刻的情感象征。它承载了古人对生命、爱情、忠诚与离别的复杂情感,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之一。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细腻情怀,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杜鹃啼血 |
来源 | 古蜀国传说、《庄子》等文献 |
含义 | 哀伤、思念、悔恨 |
文学应用 | 多用于诗歌表达情感 |
代表人物 | 李商隐、白居易、陆游等 |
精神内涵 | 对生命、爱情、家国的深沉情感 |